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助力 中美STEM教育盛会成功举办 探索区域科学教育中心发展新蓝图

原创

肥肥网

2025-08-05

阅读7031

7月8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国长三角科学教育与STEM教研中美研讨会暨美国年度教师安徽行活动”在合肥圆满落幕。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

7月8日,由安徽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5中国长三角科学教育与STEM教研中美研讨会暨美国年度教师安徽行活动”在合肥圆满落幕。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作为协办单位,成功承办了“2025中国长三角及北京科学教育与STEM教研中美研讨会暨美国年度教师安徽行”沙龙研讨活动。本次活动汇聚了中美教育专家、美国年度教师代表、长三角及北京地区教育工作者、省内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等两百余人,共同探讨STEM教育前沿理念与实践。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不仅提供了高规格的交流平台,还与包河区教育体育局深度协作,生动展示了安徽科技教育的创新成果与经验,通过国际对话交流,激活安徽STEM教育国际化因子,助力区域创新型人才培养迈向更高层次。


一、高端平台搭建者:赋能中美深度交流,展现安徽科教实力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依托其独具安徽省科教资源特色的五大功能区、17个特色活动空间,为本次中美高端学术对话提供了优越的物理环境和技术支持。研讨活动设置了主旨报告、互动体验等环节,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成为思想碰撞与经验分享的核心场域。

在研讨会上,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负责人作了专题发言,系统阐述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核心建设理念与显著运行成效:

核心理念引领:坚定不移践行“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致力于培养青少年“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像工程师一样解决问题”的核心素养。

特色课程支撑:原创开发《知道》《格致》《见微》三套特色课程体系,在“真实科学”情境中整合科学思维、科学方法与科学家精神,构建了区别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新范式。

创新模式驱动: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求合作”三维运行模式,截至今年5月已累计开展探究式、项目式教育活动近2000场次,超4000学时,惠及青少年逾32000人次;深入全省18个设区市的乡镇学校推动资源均衡化;与中科大科技传播系、安徽省计算机学会、机器人学会、天文学会及省内300余所中小学建立了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这些扎实的数据与案例,为中美同行提供了可借鉴的“安徽方案”。


二、区域协同践行者:包河区合作示范,引领基层科教创新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锚定青少年科创教育前沿,践行科教兴国时代使命,以做好“双减”背景下青少年科学素养提升“加法”这一重要使命工作为指引,创新服务模式,着力打造科技教育共同体,更好的发挥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科技教育资源作用,协同育人。

“科学教育与STEM融合课程实施场景观摩”作为此次交流活动的一项重要议程,其所呈现的场景,正是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深度合作的一个生动展示。

7月2日合肥市包河区科学教育与STEM夏令营在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正式开营。共有11所包河区中小学校参与此次夏令营活动,中心作为此次夏令营活动重要支撑力量,针对每一所学校的需求,免费开放活动空间及相关实验探究设备并配备相应的科技辅导员辅助活动开展。

合肥市贵阳路小学的孩子们将太空种子播种在校园里,悉心培育观察记录它们的生长。夏令营期间,他们带着收获的太空南瓜、葫芦和辣椒来到中心科学探究空间。在科技辅导员的指导下,孩子们动手制作玻片标本,借助显微镜对比观察这些太空作物果实与普通作物果实的细胞结构差异。随后,他们通过实验检测了两种来源果实的糖度,并制作数据对比表进行分析。这一系列严谨的实验,最终帮助孩子们找到了太空环境是否显著改变植物性状的答案,也让他们亲身体验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合肥师范附小三小的孩子们以一根纤细的蚕丝为起点,深入探究蚕桑文化背后的科学奥秘。他们将亲手培育收获的蚕丝带至中心科学探究空间,在科技辅导员的专业指导下,借助高分辨率扫描电子显微镜(可将样品放大至30万倍)细致观察蚕丝的微观结构。通过对比分析蚕丝与蛛丝的结构特征及其异同,孩子们逐步揭示了蚕丝独特的性能密码,并深刻理解了“结构决定功能”这一重要的科学原理。

合肥市青年路小学的孩子们则将目光聚焦于合肥科学岛上的“人造太阳”——EAST核聚变实验装置。他们设计了“观察自然太阳→认识人造太阳→创想未来能源”的递进式探究路径,开展跨学科项目化学习。在中心科技辅导员的带领下,首场活动从认识太阳本体开始:孩子们利用专业的太阳色球望远镜,亲眼观测到沸腾的太阳表面——壮观的日珥如红色火舌般从边缘喷薄而出,神秘的黑子群也清晰可见。这些直观的观测,让他们深刻理解了太阳作为恒星的能量之源与剧烈活动。带着对太阳的敬畏与好奇,孩子们将走进EAST实验室。在科学家和辅导员的讲解下,他们将探索“人造太阳”如何在地球上模拟太阳的核聚变原理,理解可控核聚变作为未来终极清洁能源的巨大潜力。最终,孩子们将基于所学,发挥想象力,设计自己心中的未来能源解决方案,完成从现象观察到科学理解再到创新思考的完整闭环。

从太空种子的地球培育到蚕桑文化的科学解码,从“人造太阳”的奥秘探索到巢湖生态的实地治理,再到榫卯结构的智慧传承与“无围墙”科技课堂的实践等等,这一系列深度融合科学与趣味的STEM课程,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太阳色球望远镜、水质监测无人船、变频振动试验机等尖端科研设备的赋能下,不仅点燃了青少年的探索热情,更深度淬炼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7月8日,与会嘉宾们实地观摩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展示的合肥市包河区11所中小学STEM教学特色实践成果。“太空种子”“城湖共生”“蚕桑文化”“榫卯寻踪”“人造太阳”等特色项目,生动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教育的深度交融,集中彰显了安徽省通过“馆校合作”模式在推动STEM教育区域化发展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效。

今年4月,在合肥市包河区教体局的积极推荐与协调下,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已与合肥市贵阳路小学达成具有重要示范意义的初步合作意向。双方计划在未来三年内,聚焦约40名具有潜质的学生,开展长期培养教育,深入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的有效路径。目前双方已开展专项教育活动20余场次。这一合作模式,成为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推动优质资源下沉、服务基层学校、提升区域整体科教水平的有力印证。


三、未来蓝图擘画者:聚力长三角联盟,构筑科创新高地

立足本次中美STEM教育研讨会的丰硕交流成果,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进一步明确了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致力于扩大其在科技教育领域的影响力:

1.深化内涵建设,聚焦核心素养:以提升青少年高阶思维为核心目标,对现有特色课程体系进行持续升级与优化,确保教育内容的前沿性与实效性。

2.织密合作网络,推广成功模式:深化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战略伙伴关系,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包河区-贵阳路小学”的成功合作模式在全省乃至长三角范围内推广复制,形成多点开花的良好局面。

3.打造区域共同体,提升辐射能级:推动建设“青少年科创走廊”:积极倡议并参与在合肥滨湖科学城规划建设“青少年科创走廊”,联动高校实验室、科研院所开放日、高科技企业资源,精心打造精品研学路线,构建产学研融合的青少年科创生态。

推动组建“长三角青少年科学教育联盟”: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将积极推动成立“长三角青少年科学教育联盟”,旨在搭建更高层次的区域协作平台,整合长三角优质科教资源,服务区域内科学教育试验区、实验校的建设与发展,显著加强省际间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共同提升区域青少年科学素养。


四、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愿景:立足安徽,辐射周边,打造科创新摇篮

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已成为我省科技教育的重要阵地和创新引擎。未来,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将持续聚焦“打造区域科学教育中心”的宏伟愿景,通过整合最优质的科教资源、建设一流的实验探究与互动体验平台、创新服务模式、深化区域协作,不断辐射优质科教资源,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显著提升区域内青少年的科学素养与实践能力。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的目标是成为立足安徽、辐射长三角及周边地区的科学教育高地和创新人才摇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强国战略贡献坚实的后备力量。

本次中美STEM教育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安徽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在推动高水平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中的积极作用,更清晰地勾勒出其在引领区域科技教育未来发展、持续扩大影响力方面的坚定步伐与广阔前景。


大家都在看